二、国家决策与企业发展

日期:2020-10-26 阅读数:45
						

(一)国家决策

1964年12月26日,冶金部批准攀钢的前身四公司成立(攀钢成立纪念日)。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冶金部关于加快建设攀钢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从此拉开了攀钢开发建设大幕。

1、建设攀钢的战略意义

建设攀钢是党和国家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建设大三线、开发攀西资源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是为了积极备战,建设“大三线”。国家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提出要加快“大三线”建设。攀枝花地处祖国腹地的大西南,拥有天然屏障;矿藏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冶炼;钒钛对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大三线建设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二是为了调整中国钢铁工业的区域性布局。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工业多数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钢铁工业基础很差,对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很大制约。攀钢是国家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三是开发攀西资源的需要。攀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大多数铁矿埋藏浅,可露天开采。

2、领导视察及题词

196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三线建委主任李井泉视察攀枝花,考察攀钢厂址并审议攀钢厂区弄弄坪规划。

1964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亲临攀枝花考察。

1965年12月,邓小平亲临攀枝花审查建设方案。

196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视察攀枝花。

196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视察攀钢厂址。

1966年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视察攀枝花,并和工人亲切交谈。

1978年2月至198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先后8次视察攀钢,并于1980年2月6日方毅为攀钢题词“努力提高钒钛磁铁矿冶炼及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理论水平”;1986年3月方毅为攀钢四一厂题词:“完善新流程的试验工作,为二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春方毅为攀钢科技工作题词:“攻关”。

198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攀钢。

1984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视察攀钢。

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视察攀钢。

1991年4月、1999年4月,江泽民两次视察攀钢,并于1991年4月18日为攀钢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

1994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攀钢。

199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攀钢,并题词“开拓创新,再攀高峰”。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基视察攀钢。

199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攀钢,并题词“发挥攀西资源优势,促进攀钢不断发展”。

1998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攀钢,并题词“江畔山城一枝花,争艳再结丰硕果”。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攀钢。

(二)特殊体制

攀钢所在的攀枝花地区,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特区,比改革开发设立的经济特区早20年。

1、设立攀枝花特区

1964年11月2日,李富春、薄一波带领各部委和四川、云南省委负责人视察攀枝花。李富春提出了设立攀枝花特区的设想:成立攀枝花特区,属于四川省管辖,范围包括四川会理、盐边县各一个区和云南永仁、华坪县各一个区,对外称“渡口市”。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在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 府。1月19日,周恩来就《攀枝花工业基地工作进展与问题》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分别找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并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2月5曰,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指出:为了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义教卫生、治安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采用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政府工作中,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 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丁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攀枝花特区觉委、工地指挥部,由冶金工业部统一领导。

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为了便于保密,同意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改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

2、统一领导体制

攀枝花特区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工业经济特区。攀钢一期工程建设是在高度封闭的环境中,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初期所实行的特区统一领导与国家各部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其特点主要有:一是集中领导,特区成立党委、总指挥部,由冶金部统一领导。二是全面规划,一开始就进行了交通运输、市政、商业、教育、支援农业等方面的全面规划和建设,使之很快成为一个综合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地区。工业区建设列人国家综合项目,重大问题由特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的有关指示做出决定并组织实施。三是实行计划单列,资金和物资由中央直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工业区建设。 四是实行多部门、行业和地区的协作,特区设立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其下分冶金、矿山、煤炭、电力、林业、交通、建工、建材、地质等分指挥部。攀枝花的生活供应由四川、云南共同提供,工业区建设按行业划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10多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

3、对口承包制度

中央决定,攀枝花特区各行各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制。从勘探、设计立项、施工到竣工投产,采取“以老带新,对口承包,支援到底”。

中央确定:钢铁由鞍钢和一冶承包,煤炭由阜新矿务局承包,电力由华东和华北电力管理局承包,建材由唐山水泥厂承包,林业由黑龙江、吉林林业局承包,交通和建工分别由中央两部所属单位承包,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财贸、金融、医疗、公共交通等分别由上海、天津、北京及川滇等省市负责,通过调遣、内迁等方式成建制地开进攀枝花。由此,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谈困难,中央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集结队伍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工业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

攀钢的设备总重20万吨,不仅数量大,成套性强,而且主要工艺设备都 是第一次由国内生产制造。全国存50多个院所和工厂承担没备设汁,27个省市的734个企业承担设备制造。各制造厂所在地的省市派专人常驻各设备制造厂跟踪了解每道工序的生产情况,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进人设备安 装阶段后,各主机制造厂家派到攀钢现场服务的技术干部和工人有近2000人。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做出决定:本着“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带新厂,老职工带新职工”的“三老带三新”原则,将攀钢的生产准备工作改为鞍钢总承包。鞍钢及时抽调人员组建三线建设办公室,按照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分期分批调干部和工人。不到一年时间,鞍钢支援攀钢的7000多名干部和工人就全部到齐;与此同时,鞍钢还为攀钢培训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据统计,鞍钢共为攀钢代培技术工人6172人,占全国13个钢厂代培总数的64.8%。


 

攀枝花开发建设前,蔬菜生产几乎为零。为了解决广人建设者的吃菜问题,四川的自贡市,云南的姚安县和大姚县派有丰富经验的菜农20多人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种菜。为解决攀技花的后勤供应,国务院要求四川、云南两省在人力物力上紧急支援。川滇两省紧急行动,短时间内就从各自的国营商业系统抽调精兵强将100余人赶赴攀枝花;随后各各地援攀的商业职工相继到达。

(三)艰辛探索

1、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使“呆矿”变成经济资源

攀枝花建设初期的医疗任务,由中央派出的北京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天津医疗队、辽宁医疗队承担。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是以这些医疗队为基础组建而成。

全世界不少地区都有钒钛磁铁矿资源。早在19世纪初,有些国家就开始了钒钛磁铁矿的冶炼试验, 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在冶炼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技术难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有的专家断言: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5%, 普通高炉就无法冶炼。而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正属于多元素共生矿, 炉渣中的二氧化铁含量高达 27% 以上。

1956年至1959年, 我国曾将这种矿石送到前苏联多次进行冶炼试验, 结论都是渣铁分离不开不能冶炼。前苏联专家甚至由此做出了“攀枝花地区的矿是‘呆矿’,毫无利用价值”的论断,给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判了“死刑”。然而, 我国的冶金科技工作者没有坐以待毙。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究竟能不能冶炼, 能否攻克这个世界上近百年来尚未攻下的难关, 不仅关系到攀西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 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为了突破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冶炼工艺难关,国内几十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108人(号称一百单八将)携手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取得了一些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将试验成果转用到普通大型高炉生产中去, 又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曲折过程。

初期高炉冶炼, 渣铁不分,粘渣不断,事故频繁, 生产很不正常, 但攀钢人并未被困难吓倒, 大家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 把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失败中找原因,从事故中查教训,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调整原料配比,改进操作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不断探索, 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突破了渣铁不分、粘渣、粘罐和泡沫渣等道道“拦路虎”, 在世界上首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升“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使高炉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超过了冶炼普通矿的水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技术是攀西钒钛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的前提,是攀钢50多年发展壮大的基石。

2、持续提升钒资源利用水平,发展成世界第一产钒企业

1974年,雾化提钒建成投产,使中国由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

1989年,V2O5车间建成投产,攀钢进入了钒利用精细化阶段。

1995年,高炉煤气还原多钒酸铵制备三氧化二钒技术研制成功,实现产业化。

2002年,世界领先的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打破了世界范围美国公司对钒氮合金技术的独家垄断。

2012年,氧化钒清洁生产线建成,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3、成功实现钛资源回收,成为全球首家完整钛产业链企业

1981年,突破TiO2选别技术难题,结束了钒钛磁铁矿不能作为钛资源利用的历史。

1994年,硫酸法钛白粉项目投产,R298钛白粉成为中国第一品牌。

1997年,世界首创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钛资源利用率翻番。

2006年,集成创新建成当时国内最大钛渣冶炼炉,生产出高端钛原料。

2009年,钛材项目投产,先后开发出板、管、棒、丝等钛及钛合金系列产品。

2012年,引进消化再创新建成海绵钛项目,实现了攀西钛资源在高端产品中的应用。

4、专注“钒钛钢”制造,培育形成系列特色“钒钛钢”精品

1970年,攀钢出铁。

1971年,攀钢出钢。

1974年,轧制出第一支方钢。

1975年,生产出第一支含钒钢轨。

1978年,成功轧制310乙字钢,填补我国冶金产品一项空白。

1984年,线材厂投产。

1992年,热轧生产线投产;先后开发出系列含钒汽车大梁板、铁路车辆用高强耐蚀板。

1997年,冷轧生产线投产,自主开发的绿色环保家电板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1997年,自主开发出钢轨全长余热淬火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9年,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

2003年,攀钢托管四川长城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2007年,第一家开发出含钒百米长尺重轨、时速350公里高速轨。

2005年,重轨、钒钛、热轧汽车大梁板、冷轧家电用板、无缝钢管五类产品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钢铁十大影响力品牌”。

2011年,攀长特锻材系列碳素结构钢顺利通过中、美、法、挪四家船级社认证。

2012年,开发出含钒高级别管线钢,高端汽车板投放市场。

(四)建设阶段

建设以来,攀钢牢记嘱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攀钢人依靠“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在弄弄坪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谱写了一部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创业发展史。

1、一期建设,以“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的理想信念,在不毛之地建成了享誉世界的“象牙微雕钢城”

1965年至1985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建成年产粗钢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党中央的亲自组织下,在全国的支持下,攀钢人战天斗地,肩挑背扛,坚定“这利益,那利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精神,仅用5年时间,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在不毛之地建成了享誉世界的“象牙微雕钢城”

攀钢一期建设,弄弄坪主厂区彻底打破钢铁工业传统的布局方式, 在面积仅有2.5 平方公里、高差达80 米的狭窄山坡上, 采取3 个大台阶、23 个小台阶的“竖向布局法”,精心设计安排了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占地面积仅1平方米,被世人誉为“象牙微雕钢城”。之后,攀钢人相继展开的二期工程建设和三期工程建设更是被专家形象地比喻为“象牙微雕上的再次精雕”和“在心脏上动手术”,现已达到600万吨钢的产能,是建设初期的4倍。

攀钢一期建设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设备重量达14万吨,90%以上是我国自己设计的,其中大部分是国内首创,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整整15年中居国内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1978年,攀钢告别了连续8年亏损的历史,开始盈利。从1978年到1980年,攀钢三年迈上三大步,生铁和转炉钢以每年递增30万吨的速度向前发展,1980年,攀钢的产品产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了设计水平。三年累计实行利税2.74亿元,基本补上了前8年的亏损。从1981年到1985年,攀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利税每年平均递增20%以上,五年累计实现利税,相当于国家对攀钢一期工程的总投资。

2、二期建设,以“一手拿五粮液,一手拿卤水”的壮志豪情,一举甩掉“钢坯公司”的帽子

1986年至1997年,攀钢通过建设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新高炉、连铸、板材三大主体系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粗钢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攀钢敢为天下先,以“用世界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打量自己”的眼界和胸怀,“一手拿五粮液,一手拿卤水”的壮志豪情和拼搏精神,改革创新,一举甩掉“钢坯公司”的帽子,实现了钒钛产业起步发展。

攀钢二期建设面临巨大资金缺口,1987年5月28日,攀钢以每天付出36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利息向国际银团贷款2.1亿美元,是国内首家向国际银团贷款的企业;1993年7月,攀钢又通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四川分行, 转贷1.2亿美元商贷。时任攀钢领导人赵忠玉做出借债决策时曾说“借外国人的钱当然有风险。但是,我们这些干企业的人,命中注定要冒风险。干好了喝五粮液,干砸了喝卤水”。

攀钢成功开发出“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使入炉矿石品位在仅48%左右的条件下,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t/m3.d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大型高炉领先水平。

攀钢成功开发出溅渣护炉新技术,使攀钢转炉平均炉龄在2003年达到8550炉,单炉炉龄突破1万炉。

攀钢开发的高速铁路用钢轨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生产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用轨的能力,攀钢在钢轨生产领域先后独创并申请了近20项专利,有不少专利技术领先世界。

攀钢结束了我国钒进口的历史,世界独创氮化钒生产技术,是世界第二大钒生产企业。

攀钢具有系列钛白生产能力,其化纤钛白、食品钛白、纳米钛白等系列产品正不断走向市场,使世界钛产业对中国、对攀钢刮目相看。

3、新时期建设,以“永争一流,奋力拼争”的进取姿态,实现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新发展

本世纪初,攀钢推进兼并重组,建成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科学应对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攀钢与鞍钢联合重组,开启了共同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新征程。

1993年6月27日,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并入攀枝花钢铁公司,攀钢直接控制上游钒钛磁铁矿资源。

1999年10月16日,攀钢(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2000年1月 21日,在成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通过变更登记,成立“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组建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5 月24日进行工商登记,5月28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宣告“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2003年11月20日,攀钢正式对长钢实行经营托管;2004年6月30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重组会议,成立“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攀钢成为攀长钢的实际控制人,攀钢由此进入特钢领域。

2002年9月24日,攀钢与锦铁公司签订共同出资组建“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协议,重组锦铁公司氯化法钛白生产线,该生产线为当时中国唯一的1.5万t/a氯化法钛白生产线。

2002年10月到2004年7月攀钢三次收购重庆渝港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渝钛白,证券代码 000515)股权共计29.81 % 实现控股。当时渝钛白是中国最大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企业,公司有年产1.5万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能力。

为整合国内钒产业,2002年8月,攀钢(集团) 公司与承德新新钢钒公司、锦州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协商组建锦州钒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锦州钒业),2003年8月15日,锦州钒业公司成立。

2010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同意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联合重组。2010年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大会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主持。国务院派驻攀钢监事会主席吕黄生、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企干一局局长刘强、企干二局局长姜志刚、办公厅副主任王选文、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刘玉岐等领导出席大会。会上,白英姿宣布国务院国资委《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李荣融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对鞍攀重组表示祝贺。

2008年,攀钢在汶川大地震、攀枝花地震中,在自身严重受灾的情况下,累计捐款捐物6965万元,并派出数百人深入灾区抗震救灾,体现了大企业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

2011年,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作为国家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项目,按照国际领先的钒制品和精品板材制造服务企业要求进行建设,在品种、质量、装备和技术上具有后发优势,占据了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制高点。对综合利用攀西钒钛资源、深化攀钢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凉山工业结构,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攀钢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消减了近三分之一的无效产能,消减粗钢产能362万吨,止住了出血点;在册员工人数由92758人减到49304人,减幅达46.8%,人力资源优化创利25亿元;2016年普钢劳动生产率达到563.4吨/人·年,比2014年增加317.4吨/人·年,增幅达69.09%。彻底扭转了长期困扰攀钢的效率低下问题;大力发展钒钛非钢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2017年,在连续亏损6年后实现盈利5亿元。

2016年,开启新攀钢建设。通过实施“3·3·3”治理工程,完成自我修复和自我改造,通过构建“4+4+1+1”产业格局,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到2020年,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实现利润20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小于70%、力争小于65%;自有自由可支配资金大于30亿元、力争50亿元。

(一)国家决策

1964年12月26日,冶金部批准攀钢的前身四公司成立(攀钢成立纪念日)。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冶金部关于加快建设攀钢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从此拉开了攀钢开发建设大幕。

1、建设攀钢的战略意义

建设攀钢是党和国家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建设大三线、开发攀西资源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是为了积极备战,建设“大三线”。国家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提出要加快“大三线”建设。攀枝花地处祖国腹地的大西南,拥有天然屏障;矿藏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冶炼;钒钛对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大三线建设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二是为了调整中国钢铁工业的区域性布局。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工业多数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钢铁工业基础很差,对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很大制约。攀钢是国家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三是开发攀西资源的需要。攀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大多数铁矿埋藏浅,可露天开采。

2、领导视察及题词

196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三线建委主任李井泉视察攀枝花,考察攀钢厂址并审议攀钢厂区弄弄坪规划。

1964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亲临攀枝花考察。

1965年12月,邓小平亲临攀枝花审查建设方案。

196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视察攀枝花。

196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视察攀钢厂址。

1966年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视察攀枝花,并和工人亲切交谈。

1978年2月至198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先后8次视察攀钢,并于1980年2月6日方毅为攀钢题词“努力提高钒钛磁铁矿冶炼及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理论水平”;1986年3月方毅为攀钢四一厂题词:“完善新流程的试验工作,为二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春方毅为攀钢科技工作题词:“攻关”。

198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攀钢。

1984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视察攀钢。

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视察攀钢。

1991年4月、1999年4月,江泽民两次视察攀钢,并于1991年4月18日为攀钢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

1994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攀钢。

199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攀钢,并题词“开拓创新,再攀高峰”。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基视察攀钢。

199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攀钢,并题词“发挥攀西资源优势,促进攀钢不断发展”。

1998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攀钢,并题词“江畔山城一枝花,争艳再结丰硕果”。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攀钢。

(二)特殊体制

攀钢所在的攀枝花地区,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特区,比改革开发设立的经济特区早20年。

1、设立攀枝花特区

1964年11月2日,李富春、薄一波带领各部委和四川、云南省委负责人视察攀枝花。李富春提出了设立攀枝花特区的设想:成立攀枝花特区,属于四川省管辖,范围包括四川会理、盐边县各一个区和云南永仁、华坪县各一个区,对外称“渡口市”。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在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 府。1月19日,周恩来就《攀枝花工业基地工作进展与问题》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分别找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并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2月5曰,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指出:为了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义教卫生、治安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采用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政府工作中,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 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丁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攀枝花特区觉委、工地指挥部,由冶金工业部统一领导。

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为了便于保密,同意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改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

2、统一领导体制

攀枝花特区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工业经济特区。攀钢一期工程建设是在高度封闭的环境中,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初期所实行的特区统一领导与国家各部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其特点主要有:一是集中领导,特区成立党委、总指挥部,由冶金部统一领导。二是全面规划,一开始就进行了交通运输、市政、商业、教育、支援农业等方面的全面规划和建设,使之很快成为一个综合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地区。工业区建设列人国家综合项目,重大问题由特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的有关指示做出决定并组织实施。三是实行计划单列,资金和物资由中央直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工业区建设。 四是实行多部门、行业和地区的协作,特区设立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其下分冶金、矿山、煤炭、电力、林业、交通、建工、建材、地质等分指挥部。攀枝花的生活供应由四川、云南共同提供,工业区建设按行业划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10多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

3、对口承包制度

中央决定,攀枝花特区各行各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制。从勘探、设计立项、施工到竣工投产,采取“以老带新,对口承包,支援到底”。

中央确定:钢铁由鞍钢和一冶承包,煤炭由阜新矿务局承包,电力由华东和华北电力管理局承包,建材由唐山水泥厂承包,林业由黑龙江、吉林林业局承包,交通和建工分别由中央两部所属单位承包,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财贸、金融、医疗、公共交通等分别由上海、天津、北京及川滇等省市负责,通过调遣、内迁等方式成建制地开进攀枝花。由此,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谈困难,中央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集结队伍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工业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

攀钢的设备总重20万吨,不仅数量大,成套性强,而且主要工艺设备都 是第一次由国内生产制造。全国存50多个院所和工厂承担没备设汁,27个省市的734个企业承担设备制造。各制造厂所在地的省市派专人常驻各设备制造厂跟踪了解每道工序的生产情况,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进人设备安 装阶段后,各主机制造厂家派到攀钢现场服务的技术干部和工人有近2000人。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做出决定:本着“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带新厂,老职工带新职工”的“三老带三新”原则,将攀钢的生产准备工作改为鞍钢总承包。鞍钢及时抽调人员组建三线建设办公室,按照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分期分批调干部和工人。不到一年时间,鞍钢支援攀钢的7000多名干部和工人就全部到齐;与此同时,鞍钢还为攀钢培训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据统计,鞍钢共为攀钢代培技术工人6172人,占全国13个钢厂代培总数的64.8%。

攀枝花开发建设前,蔬菜生产几乎为零。为了解决广人建设者的吃菜问题,四川的自贡市,云南的姚安县和大姚县派有丰富经验的菜农20多人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种菜。为解决攀技花的后勤供应,国务院要求四川、云南两省在人力物力上紧急支援。川滇两省紧急行动,短时间内就从各自的国营商业系统抽调精兵强将100余人赶赴攀枝花;随后各各地援攀的商业职工相继到达。

(三)艰辛探索

1、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使“呆矿”变成经济资源

攀枝花建设初期的医疗任务,由中央派出的北京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天津医疗队、辽宁医疗队承担。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是以这些医疗队为基础组建而成。

全世界不少地区都有钒钛磁铁矿资源。早在19世纪初,有些国家就开始了钒钛磁铁矿的冶炼试验, 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在冶炼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技术难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有的专家断言: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5%, 普通高炉就无法冶炼。而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正属于多元素共生矿, 炉渣中的二氧化铁含量高达 27% 以上。

1956年至1959年, 我国曾将这种矿石送到前苏联多次进行冶炼试验, 结论都是渣铁分离不开不能冶炼。前苏联专家甚至由此做出了“攀枝花地区的矿是‘呆矿’,毫无利用价值”的论断,给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判了“死刑”。然而, 我国的冶金科技工作者没有坐以待毙。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究竟能不能冶炼, 能否攻克这个世界上近百年来尚未攻下的难关, 不仅关系到攀西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 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为了突破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冶炼工艺难关,国内几十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108人(号称一百单八将)携手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取得了一些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将试验成果转用到普通大型高炉生产中去, 又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曲折过程。

初期高炉冶炼, 渣铁不分,粘渣不断,事故频繁, 生产很不正常, 但攀钢人并未被困难吓倒, 大家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 把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失败中找原因,从事故中查教训,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调整原料配比,改进操作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不断探索, 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突破了渣铁不分、粘渣、粘罐和泡沫渣等道道“拦路虎”, 在世界上首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升“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使高炉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超过了冶炼普通矿的水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技术是攀西钒钛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的前提,是攀钢50多年发展壮大的基石。

2、持续提升钒资源利用水平,发展成世界第一产钒企业

1974年,雾化提钒建成投产,使中国由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

1989年,V2O5车间建成投产,攀钢进入了钒利用精细化阶段。

1995年,高炉煤气还原多钒酸铵制备三氧化二钒技术研制成功,实现产业化。

2002年,世界领先的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打破了世界范围美国公司对钒氮合金技术的独家垄断。

2012年,氧化钒清洁生产线建成,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3、成功实现钛资源回收,成为全球首家完整钛产业链企业

1981年,突破TiO2选别技术难题,结束了钒钛磁铁矿不能作为钛资源利用的历史。

1994年,硫酸法钛白粉项目投产,R298钛白粉成为中国第一品牌。

1997年,世界首创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钛资源利用率翻番。

2006年,集成创新建成当时国内最大钛渣冶炼炉,生产出高端钛原料。

2009年,钛材项目投产,先后开发出板、管、棒、丝等钛及钛合金系列产品。

2012年,引进消化再创新建成海绵钛项目,实现了攀西钛资源在高端产品中的应用。

4、专注“钒钛钢”制造,培育形成系列特色“钒钛钢”精品

1970年,攀钢出铁。

1971年,攀钢出钢。

1974年,轧制出第一支方钢。

1975年,生产出第一支含钒钢轨。

1978年,成功轧制310乙字钢,填补我国冶金产品一项空白。

1984年,线材厂投产。

1992年,热轧生产线投产;先后开发出系列含钒汽车大梁板、铁路车辆用高强耐蚀板。

1997年,冷轧生产线投产,自主开发的绿色环保家电板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1997年,自主开发出钢轨全长余热淬火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9年,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

2003年,攀钢托管四川长城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2007年,第一家开发出含钒百米长尺重轨、时速350公里高速轨。

2005年,重轨、钒钛、热轧汽车大梁板、冷轧家电用板、无缝钢管五类产品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钢铁十大影响力品牌”。

2011年,攀长特锻材系列碳素结构钢顺利通过中、美、法、挪四家船级社认证。

2012年,开发出含钒高级别管线钢,高端汽车板投放市场。

(四)建设阶段

建设以来,攀钢牢记嘱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攀钢人依靠“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在弄弄坪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谱写了一部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创业发展史。

1、一期建设,以“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的理想信念,在不毛之地建成了享誉世界的“象牙微雕钢城”

1965年至1985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建成年产粗钢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党中央的亲自组织下,在全国的支持下,攀钢人战天斗地,肩挑背扛,坚定“这利益,那利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精神,仅用5年时间,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在不毛之地建成了享誉世界的“象牙微雕钢城”

攀钢一期建设,弄弄坪主厂区彻底打破钢铁工业传统的布局方式, 在面积仅有2.5 平方公里、高差达80 米的狭窄山坡上, 采取3 个大台阶、23 个小台阶的“竖向布局法”,精心设计安排了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占地面积仅1平方米,被世人誉为“象牙微雕钢城”。之后,攀钢人相继展开的二期工程建设和三期工程建设更是被专家形象地比喻为“象牙微雕上的再次精雕”和“在心脏上动手术”,现已达到600万吨钢的产能,是建设初期的4倍。

攀钢一期建设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设备重量达14万吨,90%以上是我国自己设计的,其中大部分是国内首创,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整整15年中居国内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1978年,攀钢告别了连续8年亏损的历史,开始盈利。从1978年到1980年,攀钢三年迈上三大步,生铁和转炉钢以每年递增30万吨的速度向前发展,1980年,攀钢的产品产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了设计水平。三年累计实行利税2.74亿元,基本补上了前8年的亏损。从1981年到1985年,攀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利税每年平均递增20%以上,五年累计实现利税,相当于国家对攀钢一期工程的总投资。

2、二期建设,以“一手拿五粮液,一手拿卤水”的壮志豪情,一举甩掉“钢坯公司”的帽子

1986年至1997年,攀钢通过建设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新高炉、连铸、板材三大主体系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粗钢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攀钢敢为天下先,以“用世界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打量自己”的眼界和胸怀,“一手拿五粮液,一手拿卤水”的壮志豪情和拼搏精神,改革创新,一举甩掉“钢坯公司”的帽子,实现了钒钛产业起步发展。

攀钢二期建设面临巨大资金缺口,1987年5月28日,攀钢以每天付出36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利息向国际银团贷款2.1亿美元,是国内首家向国际银团贷款的企业;1993年7月,攀钢又通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四川分行, 转贷1.2亿美元商贷。时任攀钢领导人赵忠玉做出借债决策时曾说“借外国人的钱当然有风险。但是,我们这些干企业的人,命中注定要冒风险。干好了喝五粮液,干砸了喝卤水”。

攀钢成功开发出“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使入炉矿石品位在仅48%左右的条件下,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t/m3.d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大型高炉领先水平。

攀钢成功开发出溅渣护炉新技术,使攀钢转炉平均炉龄在2003年达到8550炉,单炉炉龄突破1万炉。

攀钢开发的高速铁路用钢轨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生产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用轨的能力,攀钢在钢轨生产领域先后独创并申请了近20项专利,有不少专利技术领先世界。

攀钢结束了我国钒进口的历史,世界独创氮化钒生产技术,是世界第二大钒生产企业。

攀钢具有系列钛白生产能力,其化纤钛白、食品钛白、纳米钛白等系列产品正不断走向市场,使世界钛产业对中国、对攀钢刮目相看。

3、新时期建设,以“永争一流,奋力拼争”的进取姿态,实现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新发展

本世纪初,攀钢推进兼并重组,建成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科学应对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攀钢与鞍钢联合重组,开启了共同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新征程。

1993年6月27日,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并入攀枝花钢铁公司,攀钢直接控制上游钒钛磁铁矿资源。

1999年10月16日,攀钢(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2000年1月 21日,在成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通过变更登记,成立“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组建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5 月24日进行工商登记,5月28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宣告“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2003年11月20日,攀钢正式对长钢实行经营托管;2004年6月30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重组会议,成立“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攀钢成为攀长钢的实际控制人,攀钢由此进入特钢领域。

2002年9月24日,攀钢与锦铁公司签订共同出资组建“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协议,重组锦铁公司氯化法钛白生产线,该生产线为当时中国唯一的1.5万t/a氯化法钛白生产线。

2002年10月到2004年7月攀钢三次收购重庆渝港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渝钛白,证券代码 000515)股权共计29.81 % 实现控股。当时渝钛白是中国最大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企业,公司有年产1.5万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能力。

为整合国内钒产业,2002年8月,攀钢(集团) 公司与承德新新钢钒公司、锦州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协商组建锦州钒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锦州钒业),2003年8月15日,锦州钒业公司成立。

2010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同意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联合重组。2010年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大会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主持。国务院派驻攀钢监事会主席吕黄生、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企干一局局长刘强、企干二局局长姜志刚、办公厅副主任王选文、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刘玉岐等领导出席大会。会上,白英姿宣布国务院国资委《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李荣融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对鞍攀重组表示祝贺。

2008年,攀钢在汶川大地震、攀枝花地震中,在自身严重受灾的情况下,累计捐款捐物6965万元,并派出数百人深入灾区抗震救灾,体现了大企业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

2011年,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作为国家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项目,按照国际领先的钒制品和精品板材制造服务企业要求进行建设,在品种、质量、装备和技术上具有后发优势,占据了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制高点。对综合利用攀西钒钛资源、深化攀钢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凉山工业结构,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攀钢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消减了近三分之一的无效产能,消减粗钢产能362万吨,止住了出血点;在册员工人数由92758人减到49304人,减幅达46.8%,人力资源优化创利25亿元;2016年普钢劳动生产率达到563.4吨/人·年,比2014年增加317.4吨/人·年,增幅达69.09%。彻底扭转了长期困扰攀钢的效率低下问题;大力发展钒钛非钢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2017年,在连续亏损6年后实现盈利5亿元。

2016年,开启新攀钢建设。通过实施“3·3·3”治理工程,完成自我修复和自我改造,通过构建“4+4+1+1”产业格局,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到2020年,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实现利润20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小于70%、力争小于65%;自有自由可支配资金大于30亿元、力争50亿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