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企业搬迁后废旧厂房改造利用的几点建议 ——以原重庆100mm高炮基地废旧厂房为例

日期:2020-10-27 阅读数:30
						

三线建设企业搬迁后废旧厂房改造利用的几点建议

——以原重庆100mm高炮基地废旧厂房为例


 

■  李治贤


 

摘  要:三线建设调整搬迁后,废旧厂房与生活设施是中国工业建设遗存的宝贵财富和遗产资源。探讨我国三线建设中的军事工业建筑保护与合理再利用,是摆在当前国内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重庆100mm高炮基地建设与搬迁后旧厂房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三线建设;高炮基地;遗址;保护与再利用;建议

一、高炮基地建设概况

(一)基地建设的历史背景

重庆高炮基地建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大兵压境,虎视眈眈;西藏平叛之后,达赖集团叛逃国外,在印度大肆进行反华活动,印度一度在中印边界挑起武装冲突,我国西南形势十分紧张;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疆,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抗美援越迫在眉睫,战争一触即发;在我国东南沿海,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趁机叫嚣反攻大陆,多次派遣小股武装人员,U2型高空侦察机对东南沿海及内陆地区进行骚扰。一时间“帝、修、反”奏响了反华“大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高炮基地建设是中央采取应对敌机轰炸而建设的应急项目[1]。

(二)重庆100mm高炮基地建设

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宏伟深远的战略决策,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以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为目标、以加强国防和改善工业布局为着眼点,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全国三线建设。1965年毛主席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的号召后。1965年初,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先后投资2000亿元,形成原值14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均占全国同类企业的三分之一。1966年5月份,经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重庆筹建处会同各工厂共同勘察,重庆地区高炮基地建设,在沿原四川省的南川县、南桐矿区、綦江县、江津县一条线选点建设。它由5007、5017、5027、5037、5047、5057、5067和5077厂组成。为了加强我国的防空能力,快速建设重庆高炮基地,毛泽东主席1969年3月20日批示:“为了加强西南三线防空武器的建设,决定工程部队314团归成都军区建制,担任重庆地区高炮基地的施工任务,有关具体事宜,由成都军区和国防工办商定。”[2]重庆地区担任防空武器的8个厂先后进驻部队和成千上万的民工队伍进行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于1972年各厂先后投产,分期完成了国家重型武器生产计划。

高炮基地建设不仅为建成宏大规模的战略后方,改变我国的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部队加强防空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三线建设精神,成为了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3]

二、高炮基地建筑遗存在工业遗产中的地位

重庆的工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命的重要载体,城市居民的生活也与这些工矿企业的兴衰血肉相连,这注定了保护工业遗产对重庆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我国工业起步虽然较晚,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本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视,例如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发布12项核工业文化遗产。[4]在《下塔吉尔宪章》的指导下,推动了2006年无锡论坛的举办,大会通过了《无锡建议》,使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有了重要依据。

工业遗产是重庆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见证,是一个完整的成系列的有机整体。当年高炮基地所属企业在建设、生产中都处于保密状态,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高炮基地的8个厂先后进行搬迁,这些三线建设企业现已废弃的建筑群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业建筑遗产或潜在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重庆高炮基地遗址群落便是在三线建设调整搬迁后,是具有潜在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处女地。

(一)中国兵器工业建设史中唯一的一处高炮生产基地建筑群落

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演变时期,重庆积淀了大量的工业遗产。这类建筑群落中,高炮生产基地是中国兵器工业建设史上唯一的一处建筑群落。国营5057厂、5067厂等8个厂从1996年开始第一期搬迁到重庆市巴南区,1998年,撤消8厂番号,至2003年完成全部脱险搬迁,搬迁后的8个工厂留下了大批厂房和家属宿舍及各项生活设施等工业遗址群。[6]是中国工业建设宝贵的国家资源,是改造、再利用研究的重点,其价值不亚于古代建筑遗存。在国家三线建设格局调整中,重庆地区高炮生产企业从山沟里搬出后,厂房及生活设施被完全废弃,留下空空的厂房散布于乡村之间和大山沟里。

(二)我国高炮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

三线建设是世界唯一的国民经济的国家意志的统一布局,其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它是中国在国际环境极不稳定的时期,受到两大超级大国挤压的环境下,国家做出的对中国当时和之后几十年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决策的结果;三线建设的规模和技术上在国内同行业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三线建设由国家投资带动,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精英人才内迁,建设了一批直到90年代初期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三线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建设对于西南三省市的影响可谓巨大,它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老城扩充,新城建设。1965-1975年间,三线建设完成基础投资1269.67亿元。因此,作为三线建设中的高炮基地建设又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派部队建设的三线重点工程,到1979年,那些规模宏大,装备精良,人才济济的三线工业和基础工业项目才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巨大作用。经过国家历时10年、累计达307.64亿元的连续投资之后,四川的投资16.9%为国防工业。[7]三线建设调整后,其工业遗存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批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军事意义、经济意义和技术意义。

三、高炮基地建筑遗存再利用的可能性分析

(一)军事工业遗存再利用案例


 

我国国内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利用多为商业化改造,政府往往只起部分作用。这些改造案例质量与结果良莠不齐,总的来看,改造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类:

1、投资规模大,保护与利用并存,部分有政府参与。根据改造后的功能内容,大概可以分为:

(1)内部置换彻底改造。这类型的改造利用案例最多。如重庆建川博物馆群落,建筑物仅保留外壳,利用原建设机床厂已搬迁遗存的地下车间工房建设打造成为兵工抗战文化博物馆而存在发展。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已将该军工遗址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改造为相关用途建筑保留外部形态,内部功能置换为相关产业功能,这类改造很多实施于原有的工业区环境中,作为老旧工业区发展其他产业,拓展转变业务范围的功能承载体。如重庆南川区将1997年迁成都的军工厂--国营天兴仪表厂原来的职工宿舍打造成旅游酒店--三线酒店,将500亩遗存的厂房建成旅游接待基地、工业产业基地等。

2、改造与建设结合,开辟老厂改造新景观,企业全额投资原大型工业企业迁出后仅有厂房和生活设施,这类工业遗存可以改造为工业博物馆或文化公园。如由重庆渝富置业有限公司将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钢铁公司打造成为市区内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和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二)高炮基地建筑群落的特殊性与其再利用

分析与建议

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应当建立于对其社会价值的充分理解上。对于军事工业建筑群落,我们需要针对其价值所在的特殊历史地理环境,提出有别于常规的保护、再利用措施。

1、三线建设建筑的特殊性

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军事工业建筑,其主要的再利用价值大,一部分源于其特殊性,即在建设时期,设计建造的出发点不是经济而是政治原因这一根本区别上。要探索其保护再利用的具体措施,就应当从其设计建造的历史环境入手研究。通过对原5057厂等高炮基地的建筑规划设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共通的特性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位置偏僻,分散布局。按照中央关于第一线的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就迁移到三线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7]所以高炮基地各厂选址就在隐蔽为第一考虑要素的方针指导下,交通因素的考量恰恰与通常意义上的交通考虑相反,三线建设的建筑大多远离主要公路交通线。在原重庆100mm高炮各厂的选址过程中,是以渝黔铁路和公路为基线向各个方向扩展后得出的一个可选区域。

(2)规模较小,单体隐蔽。在生产线的设计过程中,当可选区域确定,同时要满足各个厂区的军事安全距离。这是高炮基地建厂主要贯彻“山、散、洞”隐蔽方针的阶段。如一期建设的完全隐藏在树丛中、山洞里,由于顺应山势,巨大的建筑物都消隐于山中。

(3)构造特殊,结构稳固。三线建设中军用工业厂房的构造与民用工业厂房构造有所不同,之所以不同是出于伪装的需要,而这些用于伪装的构造上的差异,往往与地形结合得十分巧妙,建筑质量非常好。高炮基地各厂都是依山而建,钢混结构是民用工业建筑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2、现有再利用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种种特殊性,如果仅仅将一般民用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直接复制到三线军工企业建筑中,不仅不易发挥其价值作用,而且会破坏其原有意义。三线建设是新项目,都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选址[8]。应按作为军事建筑的细部特征,将体现出其作为三线军事工业建筑的社会价值。具体而言,一方面,三线建设工业建筑的利用策略需按适宜的分类区别对待,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如线路的远近或当地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进行具体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让它起到三线建设精神教育、传承功能的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民用工业建设的保护和利用。

3、改造性利用军事工业遗产

改造性利用军事工业遗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可根据军事工业的建设特点,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功能,充分利用其空间特点,进行必要的空间、结构、形式改造,置换新的功能,使之携带历史信息融入到新的城市化格局中去,采取“活化”的方式使其再生。由于改造性利用的方式能够灵活适应军事工业遗产更新后新的功能和空间要求,因而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例如南川区改造性利用天星仪表厂就是一个典型范例。重庆市南川区将国营天兴仪表厂原来家属区改造为三线宾馆,又将500亩遗存的厂房建成旅游接待基地、工业产业基地等,金佛山的天星小镇就是原天兴仪表厂“蜕变”而成,现在年收入达8000多万元。

4、结合废弃建筑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的可改造价值

(1)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相对于东南沿海,西部地区周边轻工经济环境多为不发达地区,以手工业农业为主要经济模式。重庆高炮基地各厂建筑本身保存较好但是其内部设备都已不存在的建筑,可以采用小规模投资,由政府组织当地住民改造再利用模式。利用其内部的大型空间作为附近农村的基础设施承载体,如小学校、基层卫生站和村民活动中心等。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小型中心公共建筑。

(2)单项再开发对于原保密程度相当高,但是现在完全废弃,并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重要遗址,可以考虑单独开发。这类改造应当注重整体建筑功能的置换,要考虑到由从前少数使用人员的容量改为短期大量人流集散的功能转换。重庆高炮基地各厂所在地区可根据具体实例,如816核工业建筑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的山洞里,现已局部开发为旅游景区的范例进行开发利用。

(3)与地方建设资源结合,打造三线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三线常规兵器建设是国家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重大措施,建厂和军品生产都具有保密性,对于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说起军工都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高炮生产建设这一宝贵资源打造三线旅游景区,并和四面山景区、大圆洞森林公园景区连成一条线,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一起整合,将其纳入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中进行改造、开发。由于三线建设的选址都远离都市,客观上使得厂区所在地一般都是自然风景秀美的景区,因而具备了将其就地改建为旅游设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成熟,单纯以自然风光为景点和线路的旅游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三线遗址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如南川已建成的三线酒店、旅游接待中心,就是将废弃的原宿舍楼加固改造,依托金佛山景区风光和酒店主题更新立面,并加入文化元素,如标语、文化墙等来重新置换功能。

(4)与城镇建设结合,打造三线建设名镇三线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位置,利用三线军事工业遗址群落,打造各种有红色记忆的文化名镇是不二的选择。重庆是军工建设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三线高炮军工遗址项目,为三线建设集中的地区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名镇创造了有利条件。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的建立就得力于高炮基地的5057厂和5067厂,再加上三线地方企业江津造纸厂、江津钢铁厂和车滩水力发电站工业集中地的人文、政治、经济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引资将该镇打造成三线文化名镇,将军工和地方企业整合打造成三线影视城、三线建设陈列馆、红色教育基地,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例如成都大邑雾山农场开发的“三线记忆小镇”就是在三线建设的中科院光电研究所遗址上打造的兼房产、旅游产品为一体的国防教育及旅游文化小镇。

四、结束语

三线建设中的军事工业建筑,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唯一的高炮基地遗址群应建立定性、定量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按照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三线建设调整搬迁后的遗存建筑群落其保护与再利用的价值非常高,必须在详细研究其各类资料之后,综合各地区大小环境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决定。军事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不宜单独立项,而宜根据当地所处条件,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或基础设施建设一并进行。高炮基地的保护、开发和改造、利用,其更新改造也必将转化为城市系统中新的局部,实现具有生命力的利用。

参考文献:

[1][5]陈志强、明德才主编,重庆大三线建设史料丛书--《晋江风采》,2p,团结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6]李治贤、郭方全主编,重庆大三线建设史料丛书--《晋江影迹》,2p,3p团结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李治贤,《试论三线建设精神》,思贤教育,2017(6月号):16-19。

[4]许晨、王希,国务院国资委发布12项核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多项中国第一,新华社,2018年6月28日。

[7]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6(03):89-90。

[8]王培.六十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8(03):24-27。

【作者简介】

李治贤,男,重庆市江津区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三线建设研究所(筹)成员,原第五机械工业部国营5057厂轧钢分厂书记、重庆江津区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