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开发初期索道设计的点滴回忆
1965年初,我接到上级领导通知,要我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资料室接受紧急任务。我到资料室才知道,冶金部领导要求建院研究在“三线”建设中采用索道运输的可能性。要我在一周内将几万字的外文资料编译出来,并到成都赶上部工作组一起去攀枝花向领导汇报。
经过紧张的工作,我和资料室王福田同志带了一本《国内外索道使用情况汇编》的资料出发了。在成都与冶金部工作组汇合以后,随即乘飞机去西昌。从伊尔—14飞机的舷窗下望,崇山峻岭尽在脚下,我意识到,山区运输的确是“三线”建设中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到西昌的第二天我们乘车向攀枝花进发,当夜投宿会理,翌晨继续南行,约10时终于翻过最后一个山头来到金沙江边。
13时,我们到达了仁和镇的永仁县委招待所,并且见到了已先期到达的徐驰副部长。领导指示我们,研究攀枝花如何解决山区运输问题,采用索道的可能性如何?
李非平副指挥长为让我们对攀枝花建设的施工现场有所了解,率领有关人员进行了两次长距离的考察。第一次是在悬索吊桥(501电厂旁)下面乘了渡船顺水而下到尖包包附近登岸,徒步绕到兰家火山后面登顶,然后越过朱家包包下山转到江边,通过吊桥,回到指挥部。第二次是从指挥部乘车沿金沙江南岸小道往西到达小宝鼎后徒步前进,考察了宝鼎矿区后,在摩挲河附近渡过金沙江,转到了山后的大水井最后再顺着弄弄坪江边回到指挥部。
我深深感到在攀枝花地区搞索道是既艰巨又是十分必要的。
在4月中旬,我们提出了在攀枝花成立索道组的设想。将全国在索道的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有经验的同志都请来,成立一个多方面结合的班子。一个月后作为第一批的人员如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索道组的过念修、曹龙海,长沙有色设计院的石奉强,云锡公司机动处的李丕章等以及天津钢绳厂、衡阳冶金机修厂、杨家仗子矿、昆明有色 设计院等单位的代表10多人已经汇集到了攀枝花,在总指挥部技术处领导下开始了工作。并正式确定过念修同志为索道组组长,李丕章同志为副组长。
索道组成立之后,首先抓的工作就是对攀枝花各个地区作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同时结合渡口水泥厂、洗煤厂、钢铁厂、矿山等各方面的需要,考虑索道的运输方案,并作出技术方案的比较,于是攀枝花地区西到太平场、陶家渡,东到兰家火山,南到仁和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就作出了包括太平场经陶家渡过江到洗煤厂的索道、铁矿山索道、摩挲河索道、水泥厂石灰石索道、仁和运砂施工索道等规划。
在攀枝花一下子铺开了好几条索道的规划,有些甚至马上要动手做具体设计。因此,索道组的人员又显得不足了,于是在七月间索道组又第二次扩充。充实了索道总体设计、单体设计、土建方面的人员。与此同时,总指挥部又从当地调来了五位女青年加入索道组担任描图员。北京有色设计总院被指定为索道组的后勤单位,于是图板资料等为设计所必需的器材都源源不断从北京运来,索道组走上了正轨。
索道组在规划攀枝花的索道过程中对铁矿山矿石的运输索道遇到了困难,主要是因为以前搞过的索道其运量一般都在200吨/小时以下,而这个运量却远远满足不了铁厂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萌发了去国外考察一条在法国境内运量为500吨/小时的索道想法,由于当时各级领导对“三线”建设的重视,所以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北京方面的批准。1965年11月我和过念修同志随冶金部组织的矿山考察团出访了法国和意大利。
两个月的考察成果,具体反映在一些新技术的采用上,例如,后来攀枝花有的索道上所采用的料斗自动复位装置,站房推斗链条机等。但是大运量铁矿石的索道运输方案却终因各种经济指标及后期发展潜力等因素,不得不让位给竖井和火车进洞的方案,这对搞索道的人是比较遗憾的。
在1966年的夏季,索道组的大部分人员都下到了陶家渡。现场搞设计大大增加了非标准设计的比重,设计量大增。太平场到陶家渡过江的洗煤厂索道、摩挲河索道,以及水泥厂索道的初步设计就是在那个时候做出来的。在攀枝花既搞了传统的下部曳引的索道,还同时也搞了旁侧式牵引的索道,既有双线索道,也有单线索道。
作者: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