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铸造事业的丰碑 ——记原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亓伟

日期:2020-10-27 阅读数:78
						

在方园百里的宝鼎矿区一提起亓伟的名字,矿工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党的好干部,宝鼎矿区建设的奠基人。他虽然离开我们快四十年啦,但我们永远怀念他!

笔者曾在亓伟同志身边工作,耳濡目染了他与大自然搏斗,与病魔搏斗,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亓伟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整理亓伟同志的生前事迹,与大家共勉。

主动请缨    开发宝鼎

上年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党和国家为了改变煤炭工业布局,促进西南地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决定开发宝鼎煤炭工业基地。

时任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的亓伟同志,主动向上级申请,要求到宝鼎煤矿建设指挥部工作。经云南省委、煤炭部同意,任亓伟同志为宝鼎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亓伟离开四季如春的昆明,风尘仆仆地来到宝鼎煤矿指挥部。

宝鼎矿区地处攀枝花市西区金沙江南岸。这里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性气候,干燥、炎热、风大、昼夜温差大,四面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艰险。加上路不通,电不通,吃的是盐拌饭,喝的是泥浆水,住的是席棚子,睡的是杠杠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一年,亓伟已年过半百,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带领广大职工谱写了宝鼎煤矿建设史上不朽的篇章。

加强思想工作   稳定职工队伍

一九六五年春天,矿工们响应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操着不同口音,从祖国各地汇集到宝鼎矿区。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有的人胆怯了,有的人退缩了。一时间,人心浮动,白天上工地,夜晚想亲人,有些人千方百计要调回原工作单位。此时,亓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稳住队伍,才能扎住根,打的赢,作为军人出身的他,深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他把井上团结稳定,井下安全生产作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到工地,宿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大讲建设宝鼎矿区的战略意义,大讲宝鼎矿区的发展远景。抓典型、树表率,大力宣传京西队工人任成书,不回北京城,留在宝鼎山,建设宝鼎山的先进事迹。使工人们看到了前途,明确了责任。为努力培养一支觉悟高,纪律严,作风硬,技术精的职工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职工队伍很快稳定下来,站住了脚。工人写的一副对联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工人的心情“干革命四海为家,建矿区以苦为乐”横批是“扎根宝鼎”。从此,如火如荼的矿区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以身作则     带头苦干

亓伟一直保持着军人的机敏和果断,作风扎实雷厉风行。他认为耳听不如眼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时时事事注重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干部和工人。他经常头带草帽,颈系毛巾,肩背水壶,脚穿解放鞋,往返于百里矿区之间。宝鼎山上、金沙江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开发建设矿区的八年中,他面对艰苦条件,不顾疾病缠身,全身心地投入到矿区建设中,先后参加了小宝鼎煤矿、太平煤矿、龙洞煤矿、大宝顶煤矿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组织领导工作,组织参加了闻名攀枝花市的“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三大会战。在小宝鼎煤矿恢复建设中,由于矿井多年失修,加上通风不畅,岩水浸泡,致使岩石松动,随时都有落石伤人的危险。他同几名老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下井寻找自然通风口,组织工人用钢钎大锤打眼,用简易轨道和手推车运输,仅用28天时间就恢复了小宝鼎煤矿,为攀枝花建设立下了头功,受到煤炭部,渡口市委的表彰。在太平矿主付井贯通会战中,亓伟天天下井,和工人一起打眼,装车,蹲在水里铺设轨道,提前完成主付井贯通,工程质量全优,受到煤炭部的通报表扬。

忍辱负重     创造奇迹

一九七0年“七、一”之前,从贵州传来消息,气肥煤不能按时运到攀钢。气肥煤是炼制优质焦炭必不可少的一种配焦煤。此时距攀枝花市“七、一”出铁仅有110多天了,形势十万火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没有动摇市革委会和宝鼎煤矿指挥部领导的决心,市革委会主要领导风趣而又坚定地说:“不管它六盘子水,还是七盘子水,不能耽误”七、一“出铁水。外地运不来,我们就地解决。”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矿区主要领导带领地勘人员,在当地农民帮助下,终于在龙洞地区找到了气肥煤。谁来啃这块硬骨头,挑这副重担,担子再一次落在亓伟肩上。

此时,亓伟刚刚被“解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的人格受到侮辱,皮肉受到“触及”。但他没有怨言,从容披挂上阵。仗怎么打?他向指挥部建议,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调集四个工程处,七个工程队,多头作业,对面掘进,分段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在亓伟的影响下,工人们在30多度的高温下,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很多年轻人推迟婚期,很多人会战期间不探亲,有的轻伤不下火线,带病上班工作。仅用75天他们就建成了井,105天出了煤,一个年产21万吨煤炭的中型矿井基本建成,创造了建矿史上的奇迹。

亓伟带领职工又打了一场漂亮的速决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龙洞精神”。在那些日子里亓伟天天深入一线,深入井下,掌握进度遇到问题,现场就地解决。每天工地上起得最早的是亓伟,睡得最晚的是亓伟。

时刻想着群众    关心职工生活

在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亓伟时刻想着群众,关心体贴职工。他经常教育干部,煤是工人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当工人不容易,不能把他们当作简单的劳动工具,他们才是企业的主人,要关心他们,把他们当成亲兄弟。新工人入矿,他去问寒问暧,经常到宿舍查铺,经常到食堂了解伙食情况,帮助食堂解决实际问题。他经常对炊管人员说:“食堂也是现场,也是掌子面,伙食搞好了,工人吃饱吃好,就能多进道,多出煤”。

据退休干部原地测处处长李振声同志回忆,一九七0年国庆节,亓伟惦记着节日里职工生活情况,他叫李处长陪同到远离指挥部的龙洞矿检查伙食情况,他不进机关办公室先到食堂,了解饭菜的品种、质量价格,他对食堂工作人员说:中国人有个传统,每逢佳节倍思亲,要让独身职工进食堂如到家”。随后来到蓝球场,组织职工进行蓝球比赛,他亲自上场,和年轻人一样拼抢,还来了一个三步上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时缺少副食和蔬菜,由于缺少维生素,很多人嘴唇干裂,口舌生疮,身体素质下降。他发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地,在他的影响下到1975年,全矿区开垦荒地达到2573亩,基本解决了职工的生活需要。

动员家人    扎根宝鼎

一九七一年五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遍矿区。亓伟同志患上了食道癌,并已进入晚期。可就在这时,亓伟作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把家从昆明迁到矿区。

老伴不愿离开繁华的城市,何况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也不愿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亓伟动员说:“人活着不能只图索取,要多做奉献”。一九七一年七月,老伴和孩子都迁到了矿区。这位为革命和建设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大半生的人,如今又奉献了老伴和子孙。他把家迁到矿区的目的很明确,矿区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子承父业,后继有人,完成他的宏图大志,把宝鼎矿区建设的更好。在亓伟身上,真正实践了“三线人”的“三献”精神。(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人”的“三献”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真实写照。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早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正像后来人们所评价的那样:亓伟心里只有党和国家的事业,唯独没有自己的一份私地,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是把一切都无私献给党的人。

活着建设宝鼎山   死后埋在宝鼎山

亓伟生前在日记中写下了:“活着建设宝鼎山,死后埋在宝鼎山”的誓言,事实上,他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这个在枪林弹雨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汉子,在病魔面前仍乐观从容地把生死置之度外。

手术后,亓伟从北京返回矿区时路经昆明,中共云南省委安排他到温泉疗养,他婉言谢绝。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更要加倍努力工作,他惦记着矿区建设和广大职工,在家只住了几天,就乘车赶回矿区。临别时,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流着泪,心疼地说:“你真得不要命啦?”回到矿区后,组织上要求他好好休息,他仍和往常一样拼命工作。无情的癌细胞很快扩散到肺部,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和前来看望的领导,同事,工人们探讨矿区的生产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卫生教育,职工家属生活改善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当时他的主治医生,内科主任要带好年轻人,实行医护结合,培养人才,解决矿区职工家属就医难的问题。亓伟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没有悲观,没有悲伤,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家庭,个人的后事,放心不下的仍是矿区的发展,职工的生活。临终前他向矿区领导提出要求,死后埋在宝鼎山的最高处,要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这个坚强的人终于被癌症击倒,在矿区医院与世长辞。矿区领导根据亓伟生前的意愿,把他安葬在了宝鼎山上。四十多年来,他铸造的“宝鼎之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宝鼎人,不断谱写攀煤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亓伟走了,但精神永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