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及其价值探析

日期:2020-10-27 阅读数:30
						

三线精神及其价值探析

■  李彩华


 

三线建设在历史上不仅仅创造了不朽的工业 传奇,不仅仅在确保我国国家安全、改善东西部经 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赢得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与超 级大国周旋的筹码、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创造 条件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留给 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 国家意识,一种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 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直到现在还在潜移默化 激励着我们冲破险阻、奋勇争先。今天当中华民 族走上复兴之路,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正在塑造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之时,再回首和 重塑从那场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历史而积淀的精 神遗产就格外重要。

一、三线精神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记忆之一

三线精神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 末,三线人报效祖国准备打仗的情势下,是在中国 经济还比较困难、全国人民“吃、穿、用”还没有解 决的情况下,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下,在 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偏远贫困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 过程中形成,并在 80 年代后调整改造和西部大开 发中发扬光大的。三线建设者们听从党和国家召 唤,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 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三线建设者们舍己奉献。他们长期在艰难条 件下,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奉献儿孙(人称“三献”精神,有的同志还奉献了生命),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三线建设者们服从大局,同舟共济。建设资 金不足,财政及时拨款;物资供应紧张,优先予以 保证;施工力量不够,四面八方调集。广大建设者 自觉服从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 挥和调度,困难共同克服,难题共同解决,风险共 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政治优势,凝集成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三线建设者们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 创业。三线建设指挥者一声令下,千百万工人、干 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 设大军,四面八方,各路人马,披星戴月,昼夜兼 程,像流星一样分别撒向并聚集在各个建设点上。 面对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 环境,住干打垒、布棚子,吃干咸菜。数以千吨计 的矿样,靠人从高山顶背下来,数以万吨计的设 备、器材,靠汽车从狭窄、坡陡、弯急的公路上运进去。

三线建设者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 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自力更生,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在交通、能源、国防科技工业、原材料工 业等领域创造了人间奇迹。以成昆铁路成功修建 为标志的交通业、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标志的原 材料工业和以核工业为标志的国防工业建设是三线建设者自行设计和研发、自主建设的令世界惊叹的硕果。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条件,这种精神财富 有别于其他精神特征,深深打下了其历史烙印,成 为我们民族最重要的历史记忆之一。

其一,它深深影响了共和国的历史却鲜为人 知。由于三线建设国防保密等原因,以攀枝花为 代表的三线精神和几乎同时宣传的大庆精神,是 当时我国工业建设一南一北的两面旗帜,但三线 精神却少有人了解。三线人长期默默无闻,有的 隐姓埋名,家人不知去向。他们的付出不为人知, 他们的贡献却举世瞩目。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 铁路交通领域,原材料领域,核、航空航天、电子、 发射试验等国防科技工业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 迹,如今这种精神仍持续影响着西部大开发及本 地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它是历时长、牵动人员多、波及地域广的扎根精神。三线建设历时 17 年,加之调整改造23年,40 年来,三线精神激励影响着三线建设者几代人,千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 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设者,从东部沿海及北部工 业城市汇集中国腹地 13 个省市区的人烟稀少、生 活条件极其艰苦的三线,当年这些“好 人好马”硬是挑战了“人往高处走,水往 低处流”“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倡导 了“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演绎了中 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人口大迁徙,蒲公英 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

其三,它是共和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中形成的强国精神。与近代以来中国 人民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有别,三线精神 是在广袤贫瘠的三线地区建设强大的 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及军工等 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在改善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中形成的。现在,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仍然特别需 要这种精神。

其四,它是在复杂多变的政治背景下形成和 坚守的。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启动 的,并主要在“文革”期间进行的,国防备战、经济 建设、政治运动交织于一体。“文革”结束后,又面 临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很多三线企业迁并撤。建 设时,三线人既要克服自然、生活、工作困难,还要 排除政治运动等干扰;调整时,又要以国家大局为 重。 从这个意义讲 ,三 线精神产生与坚守同样不易。

二、三线精神永远是塑造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


三线建设作为历史已经结束。三线精神绝不 会因为这段历史的结束而泯灭,它留下的精神财 富一定会给后人以某种教益。一个团结的民族是 不可战胜的。民族复兴的伟业未竟,如果团结协 作的精神纽带断裂了,我们靠什么去争取新的胜 利?中华崛起的伟业未竟,如果自强不息、勇于创 新的精神动力枯竭了,我们又靠什么去赢得世界 尊重,争取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初得成效就不愿意艰苦奋斗了,我们怎 么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 斗目标?与历史比较起来,真正值得继承的弥足 珍贵的是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并推动历史前行 的精神遗产。那么,三线精神的价值有什么呢? 尽管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待研究总结,对三线 建设决策、效应影响等问题存在很大分歧,但是三 线建设中内生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具 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长远的未来影响。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三线精神在国家战略后 方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了时间与筹码;它在国家调节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和文化差异中发挥了 历史作用,把城市文明播撒进当地的社会生活中; 它在历时 20 多年的三线大调整中发挥了历史作 用,为我国中西部的转型和崛起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现实与未来看,三线精神是弘扬中国 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 永远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三 线精神成为了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 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 力量的精神源泉,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开发西部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是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教材。

强调三线精神,就是不忘和强调历史记忆,这 是国家身份认同和中国精神认同的重要途径之 一。我们不但要追问三线精神内涵是什么,价值 是什么,更要追问其价值何以发挥的,以敬重和反 思的心态继承这份遗产,弘扬这种精神。笔者主要从以下维度做初步考量。


 

第一,科学系统的研究工作是弘扬三线精神的基础工程。以政府倡导支持为主,在机构的组 织统筹,资金投入,研究力量的配备,资料的收集、 抢救、整理,成果的社会推广等方面有领导、有秩 序、有目的长期地扎实推进。

第二,分层次有重点构建三线精神培育体系。 三线精神是“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是生动的育 人教材。从培育对象上,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 范行为和感召作用,重视对青少年的精神培育,并 把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的日 常管理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内容途 径上,要把三线精神的内容纳人中华民族精神、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党史国史的学习教育 中;从教育载体上,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 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出反映三线建设艰难历 程和三线精神的不同文化形式的作品,讴歌三线 建设者的动人事迹。

第三,重视和抓紧保护、开发、利用三线建设 的遗存遗址。三线遗址遗存是离我们最近的工业 遗产,这是进行三线精神传播培育最直观的重要 载体。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对它的保护、开发 和利用。2015 年 3 月在攀枝花召开的中国三线建 设研讨会全体代表联名发出了《中国三线建设文 化遗产保护・攀枝花共识》,“共识”在三线建设文 化遗产保护、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专题研究、三线建 设文化遗产信息平台以及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申遗 工作做了建设性意见,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 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倡议。

【作者简介】

李彩华,女,1963 年 12 月生于内蒙海拉尔,祖籍山西应县。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1999 年 获法学博士学位。1987 年 7 月参加工作。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搜索